猫传染性腹膜炎是无法治愈的,做好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发病几率。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由突变的猫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通常分为两个类型“湿性/渗出性”和“干性/非渗出性”两大类。该病于1950年左右被发现,已成为当今猫病领域中的研究的重点疾病之一,但由于该病的自身特点,至今仍缺乏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有效可靠的疫苗。
病因
猫传染性腹膜炎(以下称为:FIP)是由猫的冠状病毒感染所致。对于猫来说,冠状病毒感染非常常见,通常只是引起轻微的腹泻,可自行好转,并不会导致严重的疾病。而能够引起FIP的是一部分突变的冠状病毒,称为FIPV。感染FIP的猫,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如:腹水、胸水等,有的还会引起脑炎、眼部的葡萄膜炎、肝肾功能障碍等等。
什么是冠状病毒感染?
冠状病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毒,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感染的系统也不同,但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和消化系统感染为主。对于人类来说流行性感冒的致病原多为冠状病毒。
感染猫的冠状病毒被称作“猫冠状病毒”或“FCoV”。多数只引起猫胃肠道感染,症状以轻微腹泻和呕吐为主,但当病毒出现变异后,会在个体之间通过排泄物传播并导致FIP。
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FCoV感染在多猫环境中的感染是非常普遍的。根据调查,约有25%-40%的宠物猫存在FCoV感染的情况,但在这25%-40%中80%-100%来自猫舍或多猫家庭。幼猫的母源抗体会在6周龄后逐渐消失,此时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粪便更容易被感染,因此,在此时将幼猫与成猫隔离,可以较大程度上预防感染。
已感染FIP的猫和FCoV病毒携带猫是FIP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在消化道复制增殖,并通过排泄物排出体外,感染其他猫。该病毒在常温环境下1—2天灭活,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可能会存活数天或数周,因此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是重要的传播病毒的媒介。但普通消毒剂和清洁剂可以使其迅速灭活。感染途径通常经口鼻接触含有病毒的粪便或环境中的污染物而引起的感染。FCoV也可以经过胎盘、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或者尿液传播,但并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并且不常见。
猫和病毒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些猫可能会一直被病毒感染,并持续从粪便中排毒;一些猫被感染后,建立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免疫系统,从而抵抗了再次感染;还有一些猫感染病毒后,机体虽设法去清除,但有效的免疫机制无法建立,从而被反复感染。数猫咪在感染FCoV后表现出轻微的症状(自限性肠炎),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发生腹泻的年龄较小的猫。对于FCoV暂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法。
FCoV导致FIP的致病机理
需要指出的是,能够引起猫FIP的FCoV被称作FIPV,也就是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它是FCoV的突变体。这些病毒可以感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并在其中复制,被感染的巨噬细胞将病毒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系统中,引起广泛的免疫介导性血管炎、弥散性血管周脓性肉芽肿和渗出性纤维素性多浆膜炎。以上提到的是FIP所导致的机体特征性的损伤,这些损伤是机体对FIPV的免疫反应所致的结果。
FIP的临床症状
FIP会导致非常广泛的临床体征,但很遗憾这些症状都不是特异性的,所以诊断是否患有FIP不能仅从症状上妄下断论。
FIP患猫的早期症状以间歇发热,食欲减退,精神倦怠,被毛粗乱,呕吐腹泻,粘膜苍白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病情发展,这些症状有可能越来越明显或加剧。“湿性/渗出性”FIP表现为腹围增大(腹水)或运动不耐受、呼吸困难(胸水);“干性/非渗出性”FIP表现为器官功能异常。
FIP的潜伏期并不确定,短至数周长达几年不等。感染FCoV后是否会转变为能够引起FIP的FIPV也不法确定。临床症状有时表现为突发,当表现出FIP症状后,病情会发展比较迅速,通常在3—6周,也有部分病例时间相对较长。对于“湿性/渗出性”FIP,一般为急性发病,周期为数天至数周;“干性/非渗出性”FIP为慢性发病,周期为数周至数月。仅仅出现眼部葡萄膜炎的病例,病情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动物最多可存活一年左右。
湿性/渗出性FIP患猫:可见腹部增大及皮肤黄染
○湿性/渗出性FIP
湿性/渗出性FIP中以炎性渗出液充斥体腔为主要症状,其中腹腔积液占62%,胸腔积液占17%,胸腹腔积液占21%。
腹膜炎(腹腔渗出液)病例多见腹部无痛性膨胀,有些主人可能会认为自己的猫咪出现了“妊娠”反应。随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为肠道反应,如呕吐、腹泻等;肝胆系统功能障碍,如黄疸、溶血;消化腺功能异常,如胰腺炎导致的腹部剧痛、呕吐等。未进行去势手术的公猫会出现阴囊肿胀的症状(体腔内的渗出液进入睾丸背膜所致)。
胸膜炎(胸腔渗出液)病例多见久卧不动、运动不耐受、呼吸困难、口腔黏膜颜色发绀或苍白等症状。
○干性/非渗出性FIP
干性/非渗出性FIP以各器官出现多发的脓性肉芽肿性炎症、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临床症状,腹腔多发部位为肝脏、肾脏、肠道等,其他部位还包括眼部、肺部及中枢神经系统。
脓性肉芽肿在各个器官上表现为散在的密度不等的灰白色大小不等的结节性脓性肿物。很少或根本不产生炎性渗出液。
肝脏:可出现肝肿大、肝衰竭、皮肤及粘膜黄染等症状。血液学检查可发现T.Bili(总胆红素)明显升高,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和ALKP(碱性磷酸酶)浓度增高。
肾脏:可见肾肿大,表面不光滑(有颗粒感),多饮多尿,肾功异常或肾衰竭等症状。血液学检查可发现BUN(尿素氮)和CREA(肌酐)浓度显著升高。尿检可见蛋白尿。
FIP患猫眼部葡萄膜炎(眼前房混沌不清亮)
眼部:因其双侧或单侧葡萄膜炎(看上去不透亮,混沌一片),睡着病情发展有可能出现失明。
易感动物
虽然各年龄阶段的猫都有感染FIP的可能性,但青幼年猫为高发年龄段。据统计,80%患病猫不到2岁,其中70%为4—12个月的幼猫。生长在猫舍、多猫家庭的猫更易感,其原因为在拥挤的环境中易给猫造成精神上的压力,让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的状态中,导致免疫系统障碍所致。基因也是决定动物是否易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诊断
FIP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病症,主要原因是临床上没有特定的诊断方法,也无法从血液学上被轻易诊断出来。当与以下所列内容多数吻合时,应该引起我们格外的注意:
1.符合之前提及过的FIP症状
2.符合易感动物类
3.血液学出现以下变化:
淋巴细胞减少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红细胞数减少,红细胞比容降低
球蛋白浓度升高
肝酶浓度升高(ALT、ALPK)
总胆红素浓度升高(T.Bili)
虽然这些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并不是FIP所特异的,也有可能出现于其他疾病中。但当多个指标满足以上提及的异常时,就增加了FIP患病的可能性。血液学检查的异常在FIP患病早期有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疾病的发展,这种指标的变化会越来越明显。因此,血液学的重复检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多次复查结果可判断病情的发展情况。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对猫咪进行检查:
1. 粪便检查:可以通过试纸检查FCoV,但无法检查可致病的FIPV,且假阴性概率极高,因此检查结果的可靠性较低。
2. 组织病理学检查:“金标准“,受损组织进行活组织检测。
3. 尿检:出现蛋白尿或胆红素尿(尿液深黄)。
4. 放射学检查和超声波检查:可以确诊腹腔或胸腔渗出,器官肿大或萎缩等。
5. CT和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检查。
6. 渗出液检查:对于“湿性/渗出性”FIP具有比较高的诊断价值。
FIP液体外观清亮,有粘性,颜色以草黄色或明黄色为主,摇晃可产生大量泡沫。
Rivalta test李凡他黏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用醋酸溶液滴定腹水或胸水,会产生絮状沉淀或凝胶样物质)。
7.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只能检测出FCoV,不能检测出能够导致FIP的FIPV。
8. 脑脊液和眼房水检查:用于确诊神经性FIP。
FIP的治疗
FIP一旦被确诊,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该病是绝症,无法治愈。一般会采用支持疗法(对症消炎、抗病毒等)来缓解临床症状,延缓发病进程,改善生活质量。但当动物无法保证正常的生活行为时,为避免猫咪承受更大的疼痛和痛苦,建议安乐死。在进行支持治疗时,可使用ω干扰素、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苯丁酸氮芥)进行治疗,可暂时性缓解症状,不能治愈。
FIP的预防
1.疫苗
1991年,有一种FIP温度敏感性赌注改良的活疫苗应用于临床,但只适用于16周以上的猫,对于16周以下的幼猫不起作用,且由于是通过鼻腔免疫,不能预防肠道FCoV的感染,从而无法抑制FCoV突变成FIPV。
2000年美国兽医协会宣布:该疫苗对预防FIP无效果,并且不推荐使用。
因此市售任何FIP疫苗均无效。让我们把希望寄予未来研制出的基因重组疫苗吧。
2.对于猫舍或多猫家庭FIP的控制
猫舍和多猫家庭FCoV感染的控制在于限制病毒传播、减少接触以及降低刺激因素对猫产生的应激。需要注意的是,FCoV普遍存在,是不能完全根除的,且反复感染的几率很高。在流行区域80%--90%猫血清中FCoV为阳性。因此做好消毒是非常必要的。
当猫血清中FCoV抗体阳性并不能说明对于健康无症状的猫是无害的,虽然有抗体,但是说明猫已经被FCoV感染,因此FCoV随时有突变成FIPV的风险性。
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使用品质好的饲养笼具(饮食、排泄区域合理分开,通风良好)。
○减少拥挤和应激。
○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常规疫苗注射,并注射控制猫白血病病毒的疫苗。
○每只猫使用专用的食盆和水盆,并定期消毒。
○每只猫使用一个猫厕所,饮食区域和猫厕所远离,避免交叉感染。
○每天清理猫厕所,尽可能增加猫砂的更换频率以及猫厕所的消毒频率(至少每周一次)。用过的猫砂密封处理。
○每日刷毛,避免散落的FCoV散落在毛发上,在猫咪梳理毛发时摄入。
○不要使用患有FIP的种公猫和种母猫的后代进行配种,因为有FIP基因易感性。
○针对于猫舍或多猫家庭中的幼猫:
分离病早期断奶对于幼猫FCoV传播和控制是相对有效的,并且还可以同时帮助控制疱疹病毒和杯状病毒的传播。
◎怀孕母猫产前1—2周进行隔离,以免和其他猫混养对幼猫产生感染。
◎5—6周龄断奶并与母猫分离饲养,隔离时间至少16周。缺点:不利于幼猫的社会化行为的发育。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并注射猫白血病病毒疫苗,研究已证实,净化猫白血病病毒将有助于控制FIP的发生。
本文版权属于网易好主人(pet.163.com),转载请注明出处。